一小步,一小步,牽手慢慢走......(本格文章因故不開放回應)
隨時來一句
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
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
千里步道台江鹽鐵南瀛行
參與千里步道試走,不同於一般旅遊活動。
一
挑戰
自從去年3/31在花蓮獨騎探路時遇見千里步道隊伍以來,我一直懷疑自己罹患一種罕見的疾病,而且,是不治的絕症。這病名字很長,叫:只要參加千里步道試走活動就鐵定歸瞑失眠睏未去,二十二個字。
奇妙的是,先前單騎長途旅行時,住過像簡易工寮的宿點,絲毫沒有失眠的問題,可見這是極為奇特的絕症。
這次南瀛行,是我第四次參加試走活動,前三次都沒有全程參與(絕症病情時好時壞),因此,這次報名全程參與,對我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。
挑戰成功了嗎?我活著回來了,所以應該算是成功。
挑戰失敗了嗎?從5/15到5/17夜夜因為不同原因失眠,所以大概算失敗了。
但我很高興能接受這次給自己的挑戰。
二
能力與責任
出發前得知自己從認養的押隊工作, 變成要當領隊, 當時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。
我對領隊與壓隊的認知是這樣的:(在有卡車保護我們的情況下)
領隊-對路要熟(over 90%),隨時注意全隊狀況。
壓隊-對路普通熟(50%),具備鼓舞人前進,以及送落後夥伴上卡車後,隨時衝刺跟上隊伍的能力。
微笑單車上路超過半年了,我只帶隊1.5次,那完整的一次是去年九月第一次,帶詩芳和yoyo兩個人騎,那0.5次則是去年11月,帶了短程的六公里。
因為自知沒有帶隊的能力(我常會忽快忽慢),所以一直把帶隊的重任交給別人。這次台南行,勉強接下這個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,是不對的,接下任務以後,又
沒有盡全力負責任把事情做好,更是不對的。
我會好好反省的。
三
小孩
在旅途中能見到臉上綻放快樂花朵的小孩,總是令我無比開懷。蘇花慢行時,碧候國小那些孩子們的Give me Five畫面至今仍深印在我腦海。
鹽水武廟聽故事(有蟋蟀叫聲的書《好安靜的蟋蟀》)的孩子們,
還有在加油站送水的孩子們,(看到小孩我就忍不住想拍)
特別是當我看到後壁無米樂崑濱姆桌上那本《伯公是明星》,(說故事的癮頭來了)也不管自己台語如何不輪轉,忍不住就念了起來......
未來,一直來一直來;
未來,在現在的小孩手上,得由他們去開創--我們老年的生活。
我喜歡在旅程中有小孩,有小孩的氣息,有小孩的純真,有一大群在旅程中不知不覺變成小孩的大人,一起拋開世俗求快的主流價值觀,在慢行的美麗風光中回味童年。
四
修車
初次得知 爺爺的百年自轉車店,是因為看了PeoPo公民記者卓文慶年初的報導。
現代社會中,一人身兼二職(三四五職)是很平常的事,然而,這位七十八歲的老爺爺,老早就一手務農,一手修車,我打從心底佩服。黃爺爺與這間百年車店的故事,使我想起另一個故事《擦亮路牌的人》,路牌清潔工偶然間被觸發主動學習的熱情,成為精通文學與音樂的專家,卻放棄所有光環,堅持認真做一位擦亮路牌的人;站在黃爺爺身邊,觀察他的神情,感受他與這間百年車店共同散發出的堅毅精神,以及令人動容的始終如一的堅持,一念之間,我決定不要把他當成明星或風景,與他合照,當人群四散,我忽然看到Freeda龍頭上的叭哺,啊!對了!出發前的準備,獨漏了這一項還沒做好--總是鬆脫的螺絲,需要尺寸相合的螺帽。我向黃爺爺求助,只見他不急不徐的仔細挑選不同尺寸的螺帽,套進螺絲釘,一轉一轉的,紮實地轉緊。
叭哺不再鬆脫晃動了,騎著Freeda安靜多了,多虧了黃爺爺。
*《擦亮路牌的人》
五
土溝
這輩子第一次吃割稻飯,在土溝教室裡,飯裡和的不只是美味的菜餚,還有濃濃的農村與童年氣味。
我是在都市長大的小孩,"都市俗"一個,農村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,還記得第一次教自然的種菜單元時,我比三年級的學生們還要興奮三倍以上,對待小白菜高麗菜油菜花...簡直快要比待親人還殷勤溫柔,這種瘋狂的興奮大概是會傳染的,因為,隨著植物抽芽竄高,孩子們不只悉心照顧喧寒問暖,有的站在小白菜旁讚美它的成長,有的吃過午飯就拿著直笛來吹一曲給高麗菜聽,有的還會趁四下無人挨到油菜旁邊講些秘密心事......。後來接著飼養紋白蝶,我本擔心小孩不能接受自己辛苦養的植物被菜蟲吃掉,想不到學生個個都比我還看得開,很自然的就接受了這件自然的事。
在熟悉的教室氛圍裡吃割稻飯,午休後觀賞土溝村水牛的故事,(李安說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)我想,每個村落都有屬於居民的那頭水牛,不分城市與鄉村,只是看我們有沒有把那頭水牛找出來,能不能喚醒居民共同參與的熱情與決心而已。社區的故事需要被社區記錄,在社區播放傳誦,對社區散發影響力,就像苦勞網四年來辦鐵馬影展的精神一樣(運動的媒體,媒體的運動),營造一個主動而善意的循環,而不是耗費資源與精力的抗爭。
然而在這樣的良善循環中,也要當心一點:土溝村的價值與風貌,不是由民視異言堂的報導決定,也不是由我們這些外來的訪客決定,而是透過當地居民的期望與努力創造出來的--社區的價值,由社區創造。
離開土溝,也踏上歸途,我暗自想像,下次再訪土溝,吃割稻飯前也許可以實際參與農作,否則還真落得"食飯食碗公,做事閃西風"之評(笑)。
http://f7.wretch.yimg.com/uca/153/1179723295.jpg
p.s.回味一下海龜的午休起床歌
(漸強)......嚮叮噹,嚮叮噹,嚮叮噹,嚮叮噹~好花摘得瓶供養,伴我書香琴韻,共度好時光。讓我來將你摘下,送給別人家,茉莉花,茉莉花~
六
在地交流,即時分享
有沒有可能隨著試走活動,舉辦在地的智庫沙龍呢?我知道這個問題從千里步道運動啟始之初就有人提起過了,事實上籌畫中心也嘗試過了,我想了解的是:
隨試走活動舉辦在地的智庫沙龍,其困難點在哪裡?
有沒有可能由在地人舉辦智庫沙龍,而不必非得要台北的工作人員出差主導?
曾有過的嘗試(是彰雲嘉那次嗎?),結果反應如何?工作人員怎麼看待那次嘗試?
此外,基於有些朋友未必全程參與,試走活動的分享會,是否有可能每天晚上進行?
(若旅途中有發生什麼值得討論的事,每晚即時志工工作會議也是可行的--甚至每天招募隔日協力志工,亦可順便澄清"旅遊團"的誤解,至少讓初次參與的朋友多了解千里步道。)
七
歌
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唱歌,自己禁止自己唱歌--那是生命中的蠢事之一。
差不多是在巧遇千里步道試走團,第二次參與試走之後,我得以重拾大聲唱歌/痛快寫字塗鴨的樂趣。
我發現,自己真的,真的很愛唱歌。
好朋友,咱們花紋二重唱,以後......這輩子都要繼續唱下去。
八
樹
樹是很神奇的。
記得有一次,不知為何,心情忽然陷入低潮,但當時有工作在身,於是我就像個盡職的演員,表演,謝幕,下台。離開一棟建築物,走向街道的我,耳裡接收到的,盡是城市的噪音與汽機車的惡臭,於是我鑽進一條小巷子裡,蛇進一座社區公園,在一株大樹下橫臥乘涼,樹蔭是草蓆,雙臂為枕,瞇起眼往天空望去,穿過枝葉間隙,天空無語,蟬兒奏鳴,壞心情與城市的噪音都消失得毫無蹤影。
五月十六日下午,停好單車,我們走進一棵樹,像公園一般大的樹,感覺真的很舒服,特別是首日還未習慣南台灣的艷陽曝曬,得以享受這段時間乘涼聽解說的幸福,深入一棵樹,從不同角度看見他的不同面貌,真是貼心的安排。開基王松,一株陪伴社區居民長大的樹,一株像是慈祥爺爺奶奶的樹,一株看起來不像一株的樹,我衷心相信有數不清的故事在這樹旁發生,包括這次,我們的這一個。
離開這兒,樹的故事還沒結束,在巴歇爾量水槽見識先民的智慧以後,我們看到一株又一株灌溉圳旁的老樹,農事水利工程「讓樹不讓路」,是對「汽車至上馬路優先主義」的一種顛覆,敬樹崇樹,更是值得保存傳承的善良民俗。
千里步道啟動初期,蠻野心足的文魯彬曾說,台北是汽車的棲息地,不是人居住的地方;在台北長大、從小為過敏氣喘病所苦的我,希望以後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得更完善(便宜便捷),進城的汽機車都課徵重稅,鼓勵大家以單車、步行結合大眾運輸的方式通勤,更希望台北的公園和樹越來越多,讓台北盆地的樹與綠地取代醫院,療癒台北人重病的身體與心靈。
樹,是我們的好朋友,種樹,摸樹,抱樹......
愛樹,不要砍樹!因為,樹給我們的,永遠比我們給樹的多。
九
艷陽
第一天的行程,雖然與事前規劃有所出入(吳茂成老師心目中的成人騎單車標準速度20k/h與千里步道多次試走的一貫平均速度10k/h),大夥兒因而在傍晚餓肚子趕路,但一路上又是膠筏遊江又是乘涼老松的,再加上首日的新鮮感(西瓜杯青棒賽),一整天下來毫不覺累,到了第二天,南台灣的艷陽開始對我這個「台北俗」展開嚴苛的考驗。
成長路上要好的幾個老朋友都是台南人(新化/佳里/台南市),之前單車旅行時騎經台南,最感適應不良的是田邊的「蟲」,我曾經在此眼睛中(蟲)彈,邊流淚邊騎車,喘氣的嘴也中(蟲)彈,趕忙停車吐蟲兼漱口。還記得好友向家人介紹:
阿媽!這我朋友啦,伊自台北騎鐵馬來...... 朋友的阿媽愣了愣,道:啊?自台北騎鐵馬來?!唉~可憐哪~ 惹得我們一陣笑。 這次有了在地村姑帽的加持(感謝函慧),蟲彈不再是問題,反倒是在艷陽下趕路使我適應不良,看來,我這肉腳只適合在樹下猛啃《鹽田兒女》,替大方和明月惋惜命運的捉弄,卻沒本事真做鹽田兒女。 |
第二天晚上,沒有體力再逛橋南老街,是此行的遺憾。
十
賦歸
鹽水車站三軌鐵道上的仙人掌,是好奇未解的問題;
荒廢的岸內糖廠國小,有著令人想像與期待的未來。
崑濱伯/姆的故事,教我想起另一個農夫--賴青松,以及此行出發前(週三)鐵馬影展榖東俱樂部的映後座談,熱鬧的討論--
「社群支持型農業」有沒有可能取代農會的運作方式?
企業投資有機農業,未來是否會成為另一個高價消費時尚流行市場?
「我們習慣於用工業化的眼光來看待農業,農業所生產出來的是生命,每一顆蔬菜、每一粒水果都長成自己的樣子,不應該用工業化的品管標準來看待。」~與談人溫仲良
農業問題與困境的癥結,是在生產端還是消費端?
身為消費者,我們有沒有智慧與能力,為台灣農業的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?
在《不公平咖啡》片中,
衣索匹亞的咖啡農之子說,我不想再碰咖啡,我祖父和父親種了一輩子咖啡,卻窮到無法翻身......
台灣農夫的小孩,是不是也會說,我不想再當農夫,我祖父和父親種田一世人,卻窮到無法翻身......
務農,除了成為影片記載的故事,還能不能是眾多職業中的一種選擇?甚至,能不能是一種愉悅的生活方式?
最後一站,土溝村,小教室裡,台上的朋友有句話令我難忘--
「社區營造,造的不是環境的美醜,而是人的心。」
這一趟試走,在我們許多人的臉上種出笑容,社區的故事,也在我們的心田播種,有待我們回到各自的居所,殷勤灌溉呵護,長出美麗的花朵。
朋友,下次見!
(完)
Index
1挑戰2能力與責任3小孩4修車5土溝6在地交流,即時分享7歌8樹9艷陽10賦歸(農業的想像)
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
Monika Feth
「我所寫的書,就是我小時候很想看(但沒有看到)的那種書。創作的時候,我在自己周圍擺設起各種虛構的人物、東西、顏色和味道,以及我童年時期各種善良或惡毒的幻想。當這一切躍然紙上時,一本令我滿意的書就產生了。」~莫妮卡.菲特(Monika Feth)每當有人問起--都幾歲了,還那麼愛去貓頭鷹圖書館看「那些小孩看的圖畫書」幹嘛?我會告訴那樣問的人--之所以走進貓頭鷹圖書館,並且從此賴在這裡不肯離開,是因為我沒有聽大人說故事的童年(據我觀察,這樣的人似乎還不少);而且,我還會補充說,「看圖畫書是沒有年齡限制的」。 德國作家莫妮卡.菲特(Monika Feth)創作的故事,充份說明了這一點。 我是個《收集念頭的人》,一個高敏感人。 初次遇見這個奇幻的故事,是在六、七年前,同學邀我參觀臨沂街貓頭鷹圖書館的時候--當時我對於「高敏感(HSP)」特質還一無所知,只是單純地為故事裡的人物與念頭們著迷。兩年前,因為教到一位高敏感的小女孩,為了把自己準備好,為了更了解怎麼教她,我參與了一個高敏感人成長團體,也意外得知--自己就是一個高敏感人。 什麼是高敏感人(Highly Sensitive Person)呢?簡單的說,就是頭上的天線特別多,或是感官與心靈雷達特別敏銳的人。高敏感人往往看得見別人看不到的,聽得見別人聽不到的,感覺得到別人感覺不到的;藝術家文生梵谷(Vincent van Gogh),文學家張愛玲,讀書人蔡康永,以及所有眼神還會發亮,還沒變成麻木的大人,總是比成人更快察覺細微改變的小孩,都可算是高敏感一族。(*1) 「孤僻先生聽得到念頭。甚至隔著很厚的牆壁,或好幾個轉角他都聽得到。不管念頭再怎麼細、再怎麼小,他都不會漏掉。」到處都有像孤僻先生這樣「收集念頭的人」,只是他們在工作時盡量不引起別人注意,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們--念頭們怕生,因此孤僻先生必須孤僻,必須不引起別人注意。如果世上沒有收集與種植念頭的人,人們的思想就會停頓了。 研究高敏感特質的依蓮.艾倫博士指出,世上有20%的人是高敏感人,也就是說,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個是(多半獨來獨往的)高敏感人。小時候,我曾經難以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,在認識高敏感特質以後,再看好幾遍《收集念頭的人》,我以自己像孩子一般的敏感特質為榮。 因為,這個世界需要《收集念頭的人》,好讓大家都能跟各式各樣的念頭做朋友。 發現《擦亮路牌的人》社會教育推動者-黃武雄教授 發現這個故事的時候,我剛好在閱讀黃武雄教授的《學校在窗外》,以及他長期倡議社會/通才教育的種種。在我這一代人們受教育的過程中,套裝知識往往就像罐頭食品一樣,直接填充我們的腦袋與心靈,然而這樣令人消化不良的學習方式未必能滿足生命所需,甚至還與真實世界脫軌。等到我真正感覺到自己有所成長,是在離開學校以後,在人生中感到自己的不足,透過主動學習探索,從現實中尋找生命的出路--真正的學校不在圍牆圍起的教室中,而在窗外的人生路上。 莫妮卡.菲特筆下《擦亮路牌的人》是城裡最好的路牌清潔工,他所負責的以文學家和音樂家命名的街區,街道上的路牌不只乾淨,簡直就像新的。他認真、快樂而滿足,不期望生活會有任何改變,直到有一天,一對母子的對話為他「擦亮」了心中那塊路牌,點燃他心中渴望學習的熱情,通往文學與藝術的大道,並且終於「知道以前的生活缺少什麼了」。 他的生命前進到一個嶄新的境界,他的新生活沈浸在忍不住微笑的快樂中。意外成為文學與音樂專家的他,吸引了越來越多民眾的注意,並且在與人們的互動當中,「擦亮」了許多人們心中的路牌,徹底改變人們的舊觀念;透過媒體的報導,他越來越紅,甚至有機會當上大學教授,但他寧願做一個始終如一的路牌清潔工,因為音樂與文學不是學者的專利,人人都可以在其中發現樂趣。 在《學校在窗外》書中,黃武雄教授認為,創造、維生與互動,是人類的本能。《擦亮路牌的人》故事中的一切,為他的看法下了最好的註解。 《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》,我們還有希望的彩虹! 在山與海之間,我們所居住的土地上,當人民意見與言論被禁止的時候,我還沒出生,對於歷史上的種種,只是略有耳聞。和許多人一樣長期罹患「政治冷感症」的我,去年底與一群關心政治的朋友起了意見與觀念上的衝突,在事件過去之後,無意中,我翻到這本《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》。 日常生活中,充滿各種被視為理所當然存在的顏色,試想,如果世上沒有各式各樣的顏色,所有的東西都是黑色與灰色,那該有多無聊?!故事中,前任總統說,「我必須了解這個國家的人民在想什麼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。」他還說,「五彩繽紛的國家是一個快樂的國家。」 新任總統則心胸狹窄、愛慕虛榮,獨享權力與財富,過著奢侈而獨裁的生活,他規定全國上下「禁止所有的顏色」,並且將所有反對他的人捉起來關進監牢,他甚至不准除了自己以外的別人快樂!但是,有一樣東西是總統禁止不了的,那就是彩虹。新任總統氣得要學者們幫他對付彩虹,但是沒有學者會那種讓彩虹消失的魔法--想讓彩虹消失,除非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顏色。 顏色是神賜的禮物,一如人內心的自由是一種天賦,在這個故事中,獨裁與民主,自由與專制,都不再是媒體名嘴口水戰裡的名詞,它們悠然流動在情節裡,帶領我們思考民主與自由的價值。政治,是管理眾人之事;這個故事,讓原本討厭政治的我重新看待政治二字,歡迎你也來試試! 德國作家莫妮卡.菲特(Monika Feth),1951年出生於德國哈根市(Hagen),在Bonn專攻文學,曾任記者,現為自由作家,與家人住在Voreifel小鎮。她不只寫書,也創作電影劇本和廣播劇。至今有超過三十餘本著作,以十五餘種語言之譯本流傳各國。閱讀 Monika Feth的作品,最好找張桌子,弄把椅子,拿個杯子,裝些白開水後,把自己整個人泡進書裡的意境與文字--她擅長以優雅恬靜、富有詩意的文字來描繪她心目中理想的故事,而她與畫風沈靜悠遠的波蘭畫家安東尼‧布拉丁斯基(Antoni Boratynski)合作的故事--《收集念頭的人》、《擦亮路牌的人》與《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》(*2),都帶有耐人尋味的哲學思維,不只適合親子共讀,更適合所有成人細細咀嚼,用心品味他們筆下的世界,以新的視野看待生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。 大朋友們也一起來貓頭鷹吧!看那些我們童年欠缺的故事,你知道的,閱讀精彩的故事,沒有年齡的限制。
貓頭鷹館藏(中譯本)星月書房出版
原文書名 | 創作年代 | 中譯本書名 |
Der Gedankensammler |
1994 | 收集念頭的人 |
Der Schilderputzer | 1995 | 擦亮路牌的人 |
Als Die Farben Verboten Wurden | 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 |
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
Silent
p.212...尷尬,是你覺得自己在某個人面前很蠢、很笨,或者不知所措。羞恥,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,而且你不希望被人發現。可以說,尷尬讓你臉紅,羞恥則讓你憤怒。
緊張,有可能是害羞引起的,也可能是內心的不安引起的,內向的人上台講話會緊張,小偷闖空門時聽到有人開門也會緊張。
p.213...根據我一提起薇薇安,你就閉緊了嘴巴的情形來看,我想我們可以同意一件事,那就是--羞恥會導致退縮及憤怒。
別人也許能夠輕易讓我們尷尬,可是,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讓自己羞恥。
沈默到頂/Silent to the bone
柯尼斯伯格 (KONIGSBURG, E. L)/東方
p.194...羞恥的反面就是尊重,Margaret給了我很多尊重。她一向如此。...當一個人失去尊重-不管是自尊或別人的尊重-的時候,就是他感到羞恥的時候。
默言
不隨著媒體起舞
不留下任何記錄
曾經存在的人事
即為永恆的歷史
天知 地知 神鬼皆知
故佈疑陣者 欲蓋彌彰
清白無愧者 自然坦蕩
不清不楚 其實很難模糊
不語不言 反而不證自辨
很多時候
沈默 是最有力的語言
待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