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小步,一小步,牽手慢慢走......(本格文章因故不開放回應)

隨時來一句

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

千里步道台江鹽鐵南瀛行

參與千里步道試走,不同於一般旅遊活動。
曬魚乾壁畫

挑戰

挑戰-Freeda & 千里步道flag


自從去年3/31在花蓮獨騎探路時遇見千里步道隊伍以來,我一直懷疑自己罹患一種罕見的疾病,而且,是不治的絕症。這病名字很長,叫:只要參加千里步道試走活動就鐵定歸瞑失眠睏未去,二十二個字。

奇妙的是,先前單騎長途旅行時,住過像簡易工寮的宿點,絲毫沒有失眠的問題,可見這是極為奇特的絕症。

這次南瀛行,是我第四次參加試走活動,前三次都沒有全程參與(絕症病情時好時壞),因此,這次報名全程參與,對我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。

挑戰成功了嗎?我活著回來了,所以應該算是成功。
挑戰失敗了嗎?從5/15到5/17夜夜因為不同原因失眠,所以大概算失敗了。

但我很高興能接受這次給自己的挑戰。 

能力與責任

堤岸上的單車隊伍

出發前得知自己從認養的押隊工作, 變成要當領隊, 當時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。

我對領隊與壓隊的認知是這樣的:(在有卡車保護我們的情況下)
領隊-對路要熟(over 90%),隨時注意全隊狀況。
壓隊-對路普通熟(50%),具備鼓舞人前進,以及送落後夥伴上卡車後,隨時衝刺跟上隊伍的能力。

微笑單車上路超過半年了,我只帶隊1.5次,那完整的一次是去年九月第一次,帶詩芳和yoyo兩個人騎,那0.5次則是去年11月,帶了短程的六公里。
因為自知沒有帶隊的能力(我常會忽快忽慢),所以一直把帶隊的重任交給別人。這次台南行,勉強接下這個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,是不對的,接下任務以後,又
沒有盡全力負責任把事情做好,更是不對的。

我會好好反省的。

小孩

小朋友聽故事
在旅途中能見到臉上綻放快樂花朵的小孩,總是令我無比開懷。蘇花慢行時,碧候國小那些孩子們的Give me Five畫面至今仍深印在我腦海。

鹽水武廟聽故事(有蟋蟀叫聲的書《好安靜的蟋蟀》)的孩子們,
還有在加油站送水的孩子們,(看到小孩我就忍不住想拍)
特別是當我看到後壁無米樂崑濱姆桌上那本《伯公是明星》,(說故事的癮頭來了)也不管自己台語如何不輪轉,忍不住就念了起來......

未來,一直來一直來;
未來,在現在的小孩手上,得由他們去開創--我們老年的生活。

我喜歡在旅程中有小孩,有小孩的氣息,有小孩的純真,有一大群在旅程中不知不覺變成小孩的大人,一起拋開世俗求快的主流價值觀,在慢行的美麗風光中回味童年。 

修車

初次得知 爺爺的百年自轉車店,是因為看了PeoPo公民記者卓文慶年初的報導

現代社會中,一人身兼二職(三四五職)是很平常的事,然而,這位七十八歲的老爺爺,老早就一手務農,一手修車,我打從心底佩服。黃爺爺與這間百年車店的故事,使我想起另一個故事《擦亮路牌的人》,路牌清潔工偶然間被觸發主動學習的熱情,成為精通文學與音樂的專家,卻放棄所有光環,堅持認真做一位擦亮路牌的人;站在黃爺爺身邊,觀察他的神情,感受他與這間百年車店共同散發出的堅毅精神,以及令人動容的始終如一的堅持,一念之間,我決定不要把他當成明星或風景,與他合照,當人群四散,我忽然看到Freeda龍頭上的叭哺,啊!對了!出發前的準備,獨漏了這一項還沒做好--總是鬆脫的螺絲,需要尺寸相合的螺帽。我向黃爺爺求助,只見他不急不徐的仔細挑選不同尺寸的螺帽,套進螺絲釘,一轉一轉的,紮實地轉緊。

叭哺不再鬆脫晃動了,騎著Freeda安靜多了,多虧了黃爺爺。

*《擦亮路牌的人


土溝

這輩子第一次吃割稻飯,在土溝教室裡,飯裡和的不只是美味的菜餚,還有濃濃的農村與童年氣味。

我是在都市長大的小孩,"都市俗"一個,農村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,還記得第一次教自然的種菜單元時,我比三年級的學生們還要興奮三倍以上,對待小白菜高麗菜油菜花...簡直快要比待親人還殷勤溫柔,這種瘋狂的興奮大概是會傳染的,因為,隨著植物抽芽竄高,孩子們不只悉心照顧喧寒問暖,有的站在小白菜旁讚美它的成長,有的吃過午飯就拿著直笛來吹一曲給高麗菜聽,有的還會趁四下無人挨到油菜旁邊講些秘密心事......。後來接著飼養紋白蝶,我本擔心小孩不能接受自己辛苦養的植物被菜蟲吃掉,想不到學生個個都比我還看得開,很自然的就接受了這件自然的事。

在熟悉的教室氛圍裡吃割稻飯,午休後觀賞土溝村水牛的故事,(李安說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)我想,每個村落都有屬於居民的那頭水牛,不分城市與鄉村,只是看我們有沒有把那頭水牛找出來,能不能喚醒居民共同參與的熱情與決心而已。社區的故事需要被社區記錄,在社區播放傳誦,對社區散發影響力,就像苦勞網四年來辦鐵馬影展的精神一樣(運動的媒體,媒體的運動),營造一個主動而善意的循環,而不是耗費資源與精力的抗爭。

然而在這樣的良善循環中,也要當心一點:土溝村的價值與風貌,不是由民視異言堂的報導決定,也不是由我們這些外來的訪客決定,而是透過當地居民的期望與努力創造出來的--社區的價值,由社區創造。

離開土溝,也踏上歸途,我暗自想像,下次再訪土溝,吃割稻飯前也許可以實際參與農作,否則還真落得"食飯食碗公,做事閃西風"之評(笑)。
http://f7.wretch.yimg.com/uca/153/1179723295.jpg
p.s.回味一下海龜的午休起床歌
(漸強)......嚮叮噹,嚮叮噹,嚮叮噹,嚮叮噹~好花摘得瓶供養,伴我書香琴韻,共度好時光。讓我來將你摘下,送給別人家,茉莉花,茉莉花~

在地交流,即時分享

有沒有可能隨著試走活動,舉辦在地的智庫沙龍呢?我知道這個問題從千里步道運動啟始之初就有人提起過了,事實上籌畫中心也嘗試過了,我想了解的是:

隨試走活動舉辦在地的智庫沙龍,其困難點在哪裡?
有沒有可能由在地人舉辦智庫沙龍,而不必非得要台北的工作人員出差主導?
曾有過的嘗試(是彰雲嘉那次嗎?),結果反應如何?工作人員怎麼看待那次嘗試?
此外,基於有些朋友未必全程參與,試走活動的分享會,是否有可能每天晚上進行?
(若旅途中有發生什麼值得討論的事,每晚即時志工工作會議也是可行的--甚至每天招募隔日協力志工,亦可順便澄清"旅遊團"的誤解,至少讓初次參與的朋友多了解千里步道。)

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唱歌,自己禁止自己唱歌--那是生命中的蠢事之一。

差不多是在巧遇千里步道試走團,第二次參與試走之後,我得以重拾大聲唱歌/痛快寫字塗鴨的樂趣。

我發現,自己真的,真的很愛唱歌。

好朋友,咱們花紋二重唱,以後......這輩子都要繼續唱下去。

花紋二重唱

樹是很神奇的。

記得有一次,不知為何,心情忽然陷入低潮,但當時有工作在身,於是我就像個盡職的演員,表演,謝幕,下台。離開一棟建築物,走向街道的我,耳裡接收到的,盡是城市的噪音與汽機車的惡臭,於是我鑽進一條小巷子裡,蛇進一座社區公園,在一株大樹下橫臥乘涼,樹蔭是草蓆,雙臂為枕,瞇起眼往天空望去,穿過枝葉間隙,天空無語,蟬兒奏鳴,壞心情與城市的噪音都消失得毫無蹤影。

tree五月十六日下午,停好單車,我們走進一棵樹,像公園一般大的樹,感覺真的很舒服,特別是首日還未習慣南台灣的艷陽曝曬,得以享受這段時間乘涼聽解說的幸福,深入一棵樹,從不同角度看見他的不同面貌,真是貼心的安排。開基王松,一株陪伴社區居民長大的樹,一株像是慈祥爺爺奶奶的樹,一株看起來不像一株的樹,我衷心相信有數不清的故事在這樹旁發生,包括這次,我們的這一個。

tree

離開這兒,樹的故事還沒結束,在巴歇爾量水槽見識先民的智慧以後,我們看到一株又一株灌溉圳旁的老樹,農事水利工程「讓樹不讓路」,是對「汽車至上馬路優先主義」的一種顛覆,敬樹崇樹,更是值得保存傳承的善良民俗。

tree

千里步道啟動初期,蠻野心足的文魯彬曾說,台北是汽車的棲息地,不是人居住的地方;在台北長大、從小為過敏氣喘病所苦的我,希望以後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得更完善(便宜便捷),進城的汽機車都課徵重稅,鼓勵大家以單車、步行結合大眾運輸的方式通勤,更希望台北的公園和樹越來越多,讓台北盆地的樹與綠地取代醫院,療癒台北人重病的身體與心靈。

樹,是我們的好朋友,種樹,摸樹,抱樹......

愛樹,不要砍樹!因為,樹給我們的,永遠比我們給樹的多。

艷陽

第一天的行程,雖然與事前規劃有所出入(吳茂成老師心目中的成人騎單車標準速度20k/h與千里步道多次試走的一貫平均速度10k/h),大夥兒因而在傍晚餓肚子趕路,但一路上又是膠筏遊江又是乘涼老松的,再加上首日的新鮮感(西瓜杯青棒賽),一整天下來毫不覺累,到了第二天,南台灣的艷陽開始對我這個「台北俗」展開嚴苛的考驗。

成長路上要好的幾個老朋友都是台南人(新化/佳里/台南市),之前單車旅行時騎經台南,最感適應不良的是田邊的「蟲」,我曾經在此眼睛中(蟲)彈,邊流淚邊騎車,喘氣的嘴也中(蟲)彈,趕忙停車吐蟲兼漱口。還記得好友向家人介紹:

村姑裝 阿媽!這我朋友啦,伊自台北騎鐵馬來......
朋友的阿媽愣了愣,道:啊?自台北騎鐵馬來?!唉~可憐哪~
惹得我們一陣笑。

這次有了在地村姑帽的加持(感謝函慧),蟲彈不再是問題,反倒是在艷陽下趕路使我適應不良,看來,我這肉腳只適合在樹下猛啃《鹽田兒女》,替大方和明月惋惜命運的捉弄,卻沒本事真做鹽田兒女。

第二天晚上,沒有體力再逛橋南老街,是此行的遺憾。

賦歸

鹽水車站三軌鐵道上的仙人掌,是好奇未解的問題;
荒廢的岸內糖廠國小,有著令人想像與期待的未來。

崑濱伯/姆的故事,教我想起另一個農夫--賴青松,以及此行出發前(週三)鐵馬影展榖東俱樂部的映後座談,熱鬧的討論--

「社群支持型農業」有沒有可能取代農會的運作方式?

企業投資有機農業,未來是否會成為另一個高價消費時尚流行市場?

「我們習慣於用工業化的眼光來看待農業,農業所生產出來的是生命,每一顆蔬菜、每一粒水果都長成自己的樣子,不應該用工業化的品管標準來看待。」~與談人溫仲良

農業問題與困境的癥結,是在生產端還是消費端?

身為消費者,我們有沒有智慧與能力,為台灣農業的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?

在《不公平咖啡》片中,
衣索匹亞的咖啡農之子說,我不想再碰咖啡,我祖父和父親種了一輩子咖啡,卻窮到無法翻身......
台灣農夫的小孩,是不是也會說,我不想再當農夫,我祖父和父親種田一世人,卻窮到無法翻身......

務農,除了成為影片記載的故事,還能不能是眾多職業中的一種選擇?甚至,能不能是一種愉悅的生活方式?

最後一站,土溝村,小教室裡,台上的朋友有句話令我難忘--

「社區營造,造的不是環境的美醜,而是人的心。」

這一趟試走,在我們許多人的臉上種出笑容,社區的故事,也在我們的心田播種,有待我們回到各自的居所,殷勤灌溉呵護,長出美麗的花朵。

朋友,下次見!

(完)

 

 


Index
1挑戰2能力與責任3小孩4修車5土溝6在地交流,即時分享7歌8樹9艷陽10賦歸(農業的想像)

2008.05.16~18